长春
切换分站
免费发布信息
信息分类
当前位置:长春789培训网 > 长春热点资讯 > 长春外语知识 >  怎么说孩子才会听读后感(06/13更新)

怎么说孩子才会听读后感(06/13更新)

发表时间:2024-06-13 02:22:03  来源:资讯  浏览:次   【】【】【
文章更新时间:2024-06-13,话题:#怎么说孩子才会听读后感# 文章来源:匿名用户, 内容简述:《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作为新教师我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尤其第一次接触一年级的孩子时,有更多的东西要去适应。面对那么多一年级的孩子,刚开始是那么的手足无措,焦头烂额。有时因为孩子们的表现没有达到要求而急躁,在看了很多前辈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后,我更清楚的明白了作为低年级的教师要有更多的爱心、更多的耐心以及学会等待,最重要的是心平气和。机缘巧合下,我发现了一本书--《怎样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就是一本带给我惊喜、让我觉得像是拣了宝的书。
  对此我深有感触,尊重、接纳孩子的感受,非常利于我有效的沟通。强烈的认同感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极好的第一印象。这本书讨论了怎样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代替惩罚的方法、鼓励孩子自立、学会赞赏孩子、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最后一部分叫做“融会贯通”,讲这些技巧的综合运用。也许这些办法不会立刻改变孩子,但在心灵上留下的痕迹会慢慢的感化他,让师生在心灵的碰撞中得到发展。在书里学的,这几个月以来,我结合了在二班和四班的实际情况,我明白,要达到好的效果,我一定要有耐心并且要学会等待。面对懵懂未知的孩童,老师耐心的讲解会引导他们,会让他们内心充满安全感,会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什么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时间的历练和过程的培养。想一下子见到效果,有些着急、有些焦躁,这样对孩子们是不公平的,想一想自己小时候不也是得慢慢来吗?自己现在是小学教师就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对事情的思考、实施都要符合儿童的现状,不能用对待成人的方式去要求孩子们。
  这本书,我已经看了3遍了。放在床头边上,经常还是会翻开学习学习。我以后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急躁,而是想一想这些孩子们现在最需要什么样的引导,什么样的方法适合他,而且这些方法和做法不能一下子给的太多,一点一点地给,让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在我们一点一点的给方法的过程中,一次一次心平气和的交流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得到有效的发展。我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心态。因为一切源于心平气和。
  后来,又买了本新出版的《怎么说孩子才肯学》,感觉是《怎么说孩子才会听》的衍生。我又像发现了宝物一样啊,里面教怎样帮助孩子面对每天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吸引孩子合作的七个技巧等等。
  通过这几个月的学习,加上这两本书,我慢慢的感觉到,要让每一位孩子受到关爱。即便是学习再不好的孩子,即便是习惯再不好的孩子,都要帮助他找到自信,这样他才有可能成功。

《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读书心得

1、从孩子感兴趣的故事、活动、或 动画片入手,延伸到你想教育的事情,孩子容易听
2、要孩子说学习体会,要环境比较轻松,要有耐心引导,不能光说别人怎么怎么好,容易引起孩子的抵触

《怎样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怎样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作者: | 人气:13402 | 时间:2014-06-18
首次接触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在组织活动时,我在前面讲,孩子在后面讲的场景。我一直在探索让孩子愿意听我讲话,能够专心听我讲话,并积极回应的方法。工作中也在不断地尝试各种方法,但是一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也许这本书对我会有一些帮助吧?也许书里无非是“尊重、理解、接受、包容、平等、站在海孩子的角度”等等……这些个词吧?带着这两种想法,我开始翻阅这本书。浏览中,案例图片深深的吸引了我。不仅因为每次我的处理方式都和错误的范例不谋而合,而且还有那些正确的引导方式让我佩服。细读下去,又有了其他的收获,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克服了一般书籍空洞的理论说教的毛病,它结合众多的故事,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很多简单实用的方法。我觉得这本书本质上是一本人际交往的书,其中很多的理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也适用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
通读全书后我有一些粗浅的收获:
一、关于怎样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对幼儿入园情绪问题的启示:
在小班,早上入园经常会出现幼儿哭闹着不肯来园的情况。一般情况,当幼儿情绪不好,我们总试图用成人的观念去安慰、用自己的道理去说服他。孩子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想把自己的情感说出来并得到认同,找到一种归属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也许理解、赞同才是最好的安慰良药。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他们才会鼓起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认可孩子的感受,并用适合的话说出来你的理解,不要急着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倾听者的角色帮助幼儿走出自己的困境。
那么该怎样让幼儿面对他们的感受呢?书中给了我们可操作性的建议:1、全神贯注的聆听。2、认同孩子的感受。3、把孩子的感受表达出来。4、借住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
二、关于怎样夸奖孩子对美术活动作品评价的启示:
我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或行为时不经意间往往用“你做的很棒”,“这幅画很漂亮”。有时甚至不知道从哪里评价。评价语言通常存在着用词单一、内容空洞贫乏。这样一来评价语言成了纯粹的形式语言,对幼儿语言表达、情感提升的帮助几乎为零。书中对于怎样夸奖孩子提出以下方法:描述你所见的事物,描述你的感受,用一个词来概括孩子值得表扬的行为。在评价时,可以先描述一下眼睛中看到的事物,说出自己的感受,也引导孩子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在尝试利用这样的方式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后,我听到两个幼儿的对话。a:你的画很好,我喜欢。b:为什么啊?a:因为很漂亮。b:……a:因为你的画上面有两个蜗牛,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我很喜欢那个小的蜗牛。a小朋友美美的笑了。a在b的评价中得到认同,增强了自信。并且知道的自己的作品的优点,今后可以继续发扬。b也从中学到了a的优点,从而在以后学习、提升。
三、关于怎样用其他方法替代惩罚对处理孩子不当行为的启示:
我们都一直不认同惩罚行为,惩罚会有很多的副作用。如: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那出现问题后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有的后果是无法模拟的,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呢?
书里给我我们七种方法来替代惩罚: 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老师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4、提供选择:提供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5、告诉孩子怎么弥补自己的失误:当孩子的知识经验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可以直接告诉幼儿该怎么去做来帮助他弥补失误。6、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对于并不是对我们有很严重的影响的事情我们可以采取行动,让幼儿直接面对行为背后的后果。
当然,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了解了到一些怎样做的建议、方法,并不能给我们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关键在于实践,针对不同问题具体的做法还是需要在实际情境中去不断的探索。对于我刚参加工作,接触这本书也就半年时间,没有细细去挖掘,工作经验较少,理解的也只是些皮毛。这本书需要经常的拿出来翻阅,我相信它在今后还会不断的给予我们启示与帮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怎样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怎样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这本书是在一年前,在工作室师傅的要求下买的,拿到后我就随手放在床头,作为睡前阅读催眠书,主要是因为它是师傅介绍的唯一一本图文结合,并且比较通俗易懂的书,第一遍看,我没有按照阅读要求边做练习边看,属于浏览式阅读。书中大量的图片来说明大人与孩子沟通时的一些不知自觉的不良习惯,也教了我们很多好的处理方式,让孩子能接受的好方式。翻着书中的漫画部分,一边看一边禁不住地感叹:怎么会这样呀?我也这么做过。书中的很多案例,每一个细节,都是我们生活中所看到的,完全就是好像我们生活中在指导我们,一步一步跟孩子怎么样交往,中间配有一些漫画,漫画特别生动,漫画中的一个页面告诉我们常用的一些错误方法;还有一面就是她建议的一些好的方法。虽然是浏览式阅读但是还是感到自己在与孩子缺乏沟通技巧,也学到了很多实用性的技巧,女儿成了我第一个实践对象。我注意了去了解接受她的感受,从她的角度思考然后再作出回应,感觉那阶段她真的很听话,我也带得很轻松。
  今年暑假培训,师傅在区级培训中又向大家介绍了这本书,我也向几个同事介绍了这本书,当暑假里女儿很费很不听话,我说什么她都有话回答,天天惹我生气的那一周,我又翻出了这本书,并且认真的边完成练习边仔细阅读本书。
  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我大概能体会孩子所说的话传递的感受,但不能很准确的用词语描述,而我的答案与作者预测的答案也有较大的出入,我认为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中西方文化存在的一些认识的差异,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还是不能很准确的从语言文字信息中把握她人的感受。这次边做练习边读并且带着自己与女儿出现的问题去思考,我总结了一些我自己在与孩子沟通上存在的问题:
  1.我的感受并不是孩子的感受,我认为的孩子的感受也非孩子真实的感受。
  我和女儿的这次矛盾主要来自于笛子考级练习,由于我想在外出培训前让她能熟练的连贯的将考级曲目背熟,加上那一阶段还没有放假,所以都是每天晚上集训2个多小时,当时我的感受是抓紧时间,要快速完成,我心里的感受是着急,一直催她抓紧时间,连续相同的错误出现时就不淡定,急着纠正,说她不动脑筋,孩子就委屈,要不哭要不就回嘴,然后矛盾升级。
  后看了书,我调整策略,调整心态,通过观察及和孩子沟通,我发现孩子也想吹好,当连续性相同的错误出现的情况,主要是她自己单独练习时已经将错误的节奏或者音练熟了,而吹顺了要想改一时反应不过来。当我说她不动脑筋,不认真时她觉得冤枉她了,很不服气,当然跟我对着干。当我肯定她自己能自觉练习时,她非常的高兴,同时也较能心平气和的接受我提的建议,这时她依然在快板时很溜的吹出错的音,但当吹完错误的一句能停下来,反应过来错了,这时我也再次肯定她动脑筋想了,能发现错在哪里,如果在吹到这一句之前提醒自己这一句我有哪个音是容易错的,效果会更好,结果在下一遍她确实吹对了。可见“共情”多么重要,让孩子觉得你懂她,她才会听你的话。
  2.我在教育时说的话表达的情绪大于文字内容。
  有时女儿发脾气,我觉得很奇怪,觉得自己也没有骂他也没有怎么她,可读完了书以后我发现我与其沟通时虽然注意了描述事实,说的话如果用文字记录表达可能不会激起孩子的激烈反应,但是我的语气语调所传达的是否定的信息,让孩子很不喜欢。我是个喜怒哀乐都在脸上不会掩饰的人,发现了自己与孩子沟通上的这一问题后,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写信,写信时形成文字需要斟酌,是情绪整理的好机会,同时文字所表达出的信息会根据读者的不同感受形成不同的理解,更适合于在情绪激烈时进行沟通。
  3.我的沟通是不平等的。
  我反思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最大的问题是我觉得我比她懂,要求的多,命令的多,而没有站在平等层面进行沟通,让孩子缺乏存在和尊重感,对于自尊心比较强的女儿反抗就大了。
  4.要求多,鼓励少。
  有很多方面我也知道女儿做得很好,但是没有当面表扬过她,在她心里可能会认为妈妈没有看到我的优点。我尝试了在人多时表扬她,自豪的说说她的长处,虽然当时看她表情有些不好意思,但这天回家对她提出一些要求时她一准会虚心接受。
  从女儿身上我想到了孩子们,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我们是尊重他们的,能够换位思考理解他们的,他们都喜欢跟能接纳他们感受的人沟通,我们并不一定要认同她们的感受,但要会回应和了解他们的感受。另外,孩子还是要多肯定多鼓励,让孩子感受到我们能看到他们的长处,是喜欢她们爱她们的,这样孩子才会乐意与你沟通。
  其实,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不仅是和孩子们的沟通,还有是跟成人的沟通,试想是有哪个人不喜欢别人理解他欣赏她的呢,因此换位思考和激励也是一个与人沟通的最重要的途径。
  《怎样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首次接触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在组织活动时,我在前面讲,孩子在后面讲的场景。我一直在探索让孩子愿意听我讲话,能够专心听我讲话,并积极回应的方法。工作中也在不断地尝试各种方法,但是一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也许这本书对我会有一些帮助吧?也许书里无非是“尊重、理解、接受、包容、平等、站在海孩子的角度”等等……这些个词吧?带着这两种想法,我开始翻阅这本书。浏览中,案例图片深深的吸引了我。不仅因为每次我的处理方式都和错误的范例不谋而合,而且还有那些正确的引导方式让我佩服。细读下去,又有了其他的收获,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克服了一般书籍空洞的理论说教的毛病,它结合众多的故事,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很多简单实用的方法。我觉得这本书本质上是一本人际交往的书,其中很多的理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也适用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
  一、关于怎样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对幼儿入园情绪问题的启示:
  在小班,早上入园经常会出现幼儿哭闹着不肯来园的情况。一般情况,当幼儿情绪不好,我们总试图用成人的观念去安慰、用自己的道理去说服他。孩子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想把自己的情感说出来并得到认同,找到一种归属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也许理解、赞同才是最好的安慰良药。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他们才会鼓起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认可孩子的感受,并用适合的话说出来你的理解,不要急着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倾听者的角色帮助幼儿走出自己的困境。

《怎样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拿到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在组织活动时,我在前面讲,孩子在后面讲的场景。我一直在探索让孩子愿意听我讲话,能够专心听我讲话,并积极回应的方法。工作中也在不断地尝试各种方法,但是一直没有很好的效果。也许这本书对我会有一些帮助吧?也许书里无非是“尊重、理解、接受、包容、平等、站在海孩子的角度”等等……这些词吧?带着这两种想法,我开始翻阅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本质上是一本人际交往的书,其中很多的理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也适用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
一、关于怎样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对幼儿入园情绪问题的启示
  在小班,早上入园经常会出现幼儿哭闹着不肯来园的情况。一般情况,当幼儿情绪不好,我们总试图用成人的观念去安慰、用自己的道理去说服他。孩子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想把自己的情感说出来并得到认同,找到一种归属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也许理解、赞同才是最好的安慰良药。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他们才会鼓起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认可孩子的感受,并用适合的话说出来你的理解,不要急着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倾听者的角色帮助幼儿走出自己的困境。
那么该怎样让幼儿面对他们的感受呢?书中给了我们可操作性的建议:1、全神贯注的聆听。2、认同孩子的感受。3、把孩子的感受表达出来。4、借住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
二、关于怎样用其他方法替代惩罚对处理孩子不当行为的启示
  我们都一直不认同惩罚行为,惩罚会有很多的副作用。如: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那出现问题后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有的后果是无法模拟的,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呢?
  书里给我我们七种方法来替代惩罚: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老师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4、提供选择:提供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5、告诉孩子怎么弥补自己的失误:当孩子的知识经验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可以直接告诉幼儿该怎么去做来帮助他弥补失误。6、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对于并不是对我们有很严重的影响的事情我们可以采取行动,让幼儿直接面对行为背后的后果。
当然,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了解了到一些怎样做的建议、方法,并不能给我们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关键在于实践,针对不同问题具体的做法还是需要在实际情境中去不断的探索。这本书我经常的拿出来翻阅,我相信它在今后还会不断的给予我们启示与帮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怎样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教育孩子沟通很重要,要了解孩子需求,正确引导孩子作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及时正确倾听孩子合理诉求,鼓励孩子快乐成长。

怎样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孩子日渐长大,也越来越好动、顽皮,怎样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吃饭时把饭弄得满桌子、满地都是,还故意用手指捻平;不要玩水弄湿衣服,偏偏一天里得换掉5套湿衣服;见到熟人就是不叫叔叔阿姨;玩好玩具就是要到处乱扔,把屋子弄得乱七八糟……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一句话,全是怎么说都不听。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于是,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我常常忍不住脱口而出,穷凶极恶。其实在和家长的交流中,我也常听到类似的牢骚,孩子不听话,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家庭里的火药味是越发浓烈了,亲子关系不亲密了,可问题却还是解决不了。孩子不听话真的让无数家长为此烦恼、头痛不已啊!
要是有一本书能让你学会一种语言,说出话来孩子就会听,你会吃惊吗?有,这就是——《怎样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该书的两位作者法伯与玛兹丽施都是三位孩子的母亲,是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美国最畅销亲子教育书系作者。目前,她们已被收录于美国名人录。该书在美国畅销300多万册,并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风靡全球。世界各地的父母和专家热情洋溢地赞誉两位作者,她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的这套语言是那样行之有效,的的确确能缓解所有年龄段的孩子与父母的紧张关系,结束父母与孩子的冲突对抗,带来父母和孩子的合作。它将帮助我们学会一种让孩子听话的神奇语言,这种爱的语言使孩子很容易接受我们家长的要求和忠告。世界上数以千万的父母用自身的亲身实践证明了书中提供的方法非常有效。
竟然有这么好的书?我迫不及待地买来此书,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围绕“怎样说”“怎么听”,作者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1、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2、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3、代替惩罚的方法;4、鼓励孩子自立;5、恰当地赞赏孩子;6、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尤为可贵的是作者清晰简洁地创造了一套操作方法,给出了实现这六个方面的30种技巧,
辅以大量的常见场景和问题加以说明,并配有相应的练习题,让父母可以把这些技巧烂熟于心,灵活运用,随时应付各种情况,做到游刃有余。
这本书不仅用文字,还用了一些图画,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实例,给了家长读者一个很好的指导。读来不觉费力,不觉枯燥艰涩,一些小故事也是我身边在同样发生着的事情;书中的卡通漫画,生动展现每个技巧,可以让我更容易地模仿、操作,可以看一眼漫画(而不是从头到尾再读文字)就能很快复习一遍书中传授的方法和技巧。以下是从书中摘录过来的一个章节:
孩子:妈妈,我累了。
 妈妈:你刚睡过午觉,不可能累。
 孩子:(大声)我就是累了!
 妈妈:你不累,就是有点爱犯困,赶快换衣服吧!
 孩子:(哭闹)不,我累了!
 孩子:妈妈,这儿好热。
 妈妈:这儿冷,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
 妈妈:我说过了“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
 孩子:这个电视节目真无聊。
 妈妈:不会吧,多有意思啊。
 孩子:这个节目真傻。
 妈妈:不对,这多有教育意义。
 孩子:这个节目真烂!
 妈妈:不许你这么说话!
  大家看出问题来了吗?我们所有的对话最终都演变成了争吵,读后感《怎样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后来对我最有帮助的做法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我问自己:“假设我就是那个感觉累或者热或者无聊的孩子,希望让那个对我的生活至关重要的成人理解我的感受,会是什么样?……”
  随后的几个星期里,当我试着了解孩子可能会有的感受时,我说话的方式也随之改变了。我并没有刻意使用一种说话技巧,而是发自内心地体会孩子的感受:“虽说你刚睡过午觉,但你仍感觉累。”或者“我觉得冷,但你觉得这里很热。”又或者“你好像对这个节目不感兴趣。”不管怎么说,我们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都有各自真实的感受,没有对错之分。
  ……如果我们能倾听孩子,与他产生共情,那么就能有助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但是,我们不是天生就会说产生共情的语言的,因为它不属于我们“母语”的一部分。我们大部分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有感受被否定的经历。为了能流利地说出这种接纳他人的“新语言”,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操练。孩子需要他们的感受被接纳和尊重。
  下面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1.安静专心地倾听
  2.用简单的词语回应他们的感受。
  “哦……嗯……原来是这样……”
  3.说出他们的感受。
  “这件事让你很灰心!”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真希望我能立刻把香蕉变熟了给你吃!”
  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纳的,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我看出你很生弟弟的气。用嘴巴告诉他你将怎么做,而不是用拳头。”
  其实,比语言的技巧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没有真正和孩子产生共情,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虚伪的,都是想对他们进行操控。只有我们真正与孩子有共情,才会打动孩子的内心。
照着这些方法操作,我真的取得了不小的收获。以下是我在女儿成长过程中为她记录的点滴故事:
有一次早上,女儿讨着要吃王子饼干,可家里没有,其他种类的饼干她就是不要吃,怎么办呢?我就用了书里学来的一招:同情孩子:“丫丫很想吃王子饼干,真可惜,现在没有,不过妈妈下班后一定买回来。”
后来,也有过类似的事件,比如她在临睡前突然想起要吃某种零食,我就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真希望我能立刻把署片变出来给你吃!”
这些方法真是百灵百验,屡试屡胜。
  丫丫喜欢穿奥特曼的球鞋,可是这一双鞋子是秋冬穿的,这么热的天不适合,但丫丫就是要穿。于是给丫丫换鞋子时,妈妈假扮小脚丫跟她说话:“丫丫,我住在这个屋子里好闷啊,都喘不气来了。快给我换双透气的鞋子吧!”说着又大力地呼气,惹得丫丫开心地笑,每次换鞋子都让我演她的小脚丫,以后给她换的时候,就愿意穿夏鞋了,还问我:“这次小脚丫会说什么呢?”尽管丫丫有时不能一下子接受大人的说教、要求,但我们大人的要求其实已经种到了她心里,适当的时候就能接受了,所以,我不能急,其实我和丫丫的很多矛盾都源自我的急性子。
另外,我也总是太一本正经了,和丫丫在一起时总是想着竖立自己的权威,一个劲地讲求原则,结果适得其反,丫丫反而对我更加抗拒。妈妈应该学习爸爸的做法,多和丫丫开开玩笑,她很喜欢这种方式,妈妈应当也找回自己的童心、童趣,把自己当成丫丫的小朋友才对。现在应该为时不晚吧?
尽管东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有一点必须相信,世界上有很多共同的东西把大家联系在了一起。无论生活在地球上的哪个角落,家长都对孩子拥有同样的爱,都愿意把最好的奉献给孩子,都希望能传承给孩子们一种方法,让他们学会面对现实,创造未来。这也正是这本书的核心所在,为大家提供一种建立在平等互爱、相互尊重基础上的交流方式和沟通技巧。
像推荐这本书的编辑所说的那样:阅读这本书的经历,将是一次学习爱的技巧与接受爱的训练的过程,
它给了你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指引你切身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通过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帮助你和孩子建立起一个能够快乐交流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父母配合。掌握了“怎样说?”“怎么听?”的技巧,就能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与孩子达成美妙的交流沟通,让孩子在您的引导下身心健康发展。
  〔怎样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请采纳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敬请及时采纳,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

《怎样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读书心得

这本书内容非常具体,基本上是生活中的一个个小场景组成的,通过正反两种互动方法的对比,让家长懂得怎样做、怎么说才是有效的。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语言说出来,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家长要了解,孩子说一些话时,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什么样的话会伤害激怒孩子,什么样的话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平静下来。例如对于一些爱发脾气的孩子,对家长提到了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1.、全神贯注地倾听。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3、说出他们的感受。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用这样的方法孩子会得到安慰与理解,沟通更容易进行。 书中有小练习,可以训练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等。现实中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忍不住掺杂发泄的情绪,想到哪,说到哪,自己痛快了再说。与后进生家长交流时,我总是一再强调:回家不要打骂孩子,关心孩子心情,多花些时间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辅导孩子时,一定要控制情绪,如果觉的要发火了,赶紧走出去,缓和情绪。书中多次提到要关注孩子的感受,从孩子的角度去体验他们的感觉,去体验家长用不同态度说的一些话,对孩子心理感受的影响。孩子虽小,但他们是有喜怒哀乐、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人。只有真正地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与他们交流,才能真正做到尊重。
  我觉得这本书本质上是一本人际交往的书,其中很多的理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适用于与所有人之间的交流

文章说明:本文收集于网络,仅作参考,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或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发送到本站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